说到无人机投资,最近这几年确实火得不行,但说实话,水也挺深的。我认识几个朋友去年投了几个无人机项目,现在有的赚得盆满钵满,有的却亏得血本无归。这让我意识到,看似高科技的无人机行业,投资风险一点也不比其他行业少。尤其是一些初创公司,动不动就打着”颠覆行业”的旗号,实际落地能力却让人捏把汗。

技术不成熟带来的隐患
别看无人机现在满天飞,核心技术其实还在不断迭代。就拿电池续航来说,目前主流产品普遍只能飞30-40分钟,这严重限制了商业应用场景。我们投资的一个农业植保项目,就因为在实地测试时发现续航不足,不得不把整个商业模式都推倒重来。更别提那些还在实验室阶段的”黑科技”了,什么量子通信、人工智能飞控,听着高大上,但离商业化还远着呢。
记得有家创业公司号称研发出了”永不坠毁”的无人机,结果我们尽调时发现,他们的专利还在申请阶段,核心技术团队居然有一半是兼职在校学生。这种项目要是投进去,基本上就是给年轻人的创业梦买单了。
政策风险比你想象的更复杂
去年某地突然出台了禁飞区新规,我们投资的物流无人机项目一夜之间就失去了80%的潜在市场。更糟的是,政策变动往往来得突然,连个缓冲期都没有。现在各地空管政策就像打地鼠,这边刚合规,那边又出新规,搞得我们法务团队天天在加班研究各地的飞行管理条例。
有个数据很有意思:2022年国内无人机企业注销数量同比增长了37%,其中近半数是因为无法适应政策调整。这提醒我们,在评估无人机项目时,不能只看技术参数,还得把政策合规成本算进去。
供应链的隐形陷阱
无人机产业链条特别长,从芯片、传感器到电池、电机,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项目搁浅。我们去年就吃过亏,投的一家做巡检无人机的公司,因为美国突然禁运某种特种镜头,导致整机生产停摆了小半年。更夸张的是,有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就那么几家,议价能力特别强,动不动就涨价,直接把利润空间给挤没了。
现在我们的投资清单里多了个新标准:必须评估项目的供应链韧性。那些号称”自主研发”的项目,得掰开了揉碎了看,到底有多少核心部件是真的能自主可控的。
说到底,无人机投资和其他领域一样,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。关键是要做足功课,别被那些酷炫的飞行表演和天花乱坠的商业计划书给忽悠了。有时候最稳妥的投资,反而是那些看着不那么性感,但能实实在在解决某个细分领域痛点的项目。毕竟在这个行业里,能活下来的不一定是飞得最高的,但一定是站得最稳的。
评论(5)
无人机这行水太深了,朋友投了个项目结果公司跑路了,现在连人都找不到 😅
说到政策风险真的深有体会,我们公司做测绘无人机的,去年新规出台直接砍掉了一半业务量
续航问题确实是硬伤,上次看他们演示,飞不到半小时就得换电池,这还谈什么商业化啊
供应链这块太真实了!我们做农业无人机的,电机涨价直接导致整机成本上涨20%,客户都不买单了
最近也在关注这个领域,想请教下大家,现在投资工业级无人机是不是比消费级更稳妥些?